截至4月7日,已有6家國有大銀行和7家股份制銀行發布A股2021年年報,銀行房地產貸款相關情況隨之浮出水面。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上述13家銀行年報發現,截至2021年年末,銀行業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除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外,其余11家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環比均出現上升。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個別房企風險暴露。銀行已對風險敞口進行充分計提撥備,預計不會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較大沖擊。
涉房類資產質量可控
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房地產行業前期累計的風險開始顯現,部分高杠桿房企出現資金鏈問題,銀行房地產業務資產質量承壓。
上述13家銀行中,除交通銀行對公涉房資產不良率從2020年年末的1.35%下降至2021年年末的1.25%,以及郵儲銀行維持在0.02%外,其余4家國有大銀行、7家股份制銀行的對公房地產貸款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其中,對公房貸不良率上升較快的是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和農業銀行,分別提升了2.47個百分點、1.97個百分點、1.58個百分點。
工行副行長張文武表示,2021年工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出現了階段性上升,主要是少數風險大戶貸款劣變所導致。農行副行長崔勇表示,受房地產市場整體降溫和個別房企風險暴露影響,去年農行房地產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但總體風險可控。
“工行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較為審慎,房地產貸款不良情況已經得到了全面、真實的反映,同時工行對這些風險貸款都計提了充足的撥備,能夠充分覆蓋損失和風險。”張文武在業績說明會上強調。
中金公司研究團隊指出,2021年房地產貸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個別房企風險暴露,銀行已對風險敞口進行充分計提撥備,預計涉房類資產質量可控,不會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較大沖擊。
部分房企仍面臨風險暴露壓力
在業內看來,雖然整體風險可控,但部分房企未來仍會面臨一定的風險暴露壓力。“目前房地產行業仍然處于風險上升和釋放階段,至于何時見頂,我們要密切關注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場銷售變化情況。”招商銀行副行長朱江濤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都在年報和業績說明會上提到房地產風險防范和管理。交行副行長郝成表示,客戶方面,交行以房地產企業“名單制管理”為抓手,加強客戶準入把關,將三道紅線等指標引入房企評估體系,主要支持經營財務策略穩健、區域布局合理的房企。區域方面,重點支持位于一、二線及三大都市圈重點城市中心或副中心,人口相對密集、規劃較為清晰、配套設施完善的區域。業態方面,重點支持普通及改善性住宅開發項目、租賃住房業務。
“我們對不同的房地產客戶采取差異化的管控措施。對存在風險隱患的項目,一是積極與客戶溝通,補充還款來源,追加抵質押物及其他擔保;二是加強項目管控,對一些部分重點項目實行了公章、財務章、營業執照正副本共管;三是視項目情況引入合作方,推動項目轉讓或代工代建。對于經營持續惡化的客戶,我們制定和落實了風險退出的方案。”民生銀行副行長石杰表示。
加大保障性住房支持力度
今年2月,央行和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鼓勵銀行業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行副行長李運認為,從實踐來看,目前地方政府對保租房項目的認定細則均在制定過程中,下一步,隨著保租房項目認定書的逐步獲取,相關成效會逐步顯現。
中國銀行研究院相關報告指出,2021年,銀行業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同比下降3.3%,近5年貸款增速大幅下降且首次出現負增長。保障性住房相關貸款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更好滿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是銀行拓展房地產信貸業務的關鍵突破口。預計202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有望突破8萬億元。
與此同時,支持優質企業實施優質房地產項目并購成為銀行拓展房地產信貸業務另外一個突破方向。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銀行與房企達成并購合作協議。例如,交行已與五礦地產有限公司、美的置業控股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100億元、90億元的并購融資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正在與其他優質房地產企業洽談。